索引号: 13564096/2014-01568 | 主题分类: 规划 | 发布机构: 兴隆县气象局 |
成文日期: 2014-01-14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2011-2015年,是兴隆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关键期,是建设旅游城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兴隆县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实施《兴隆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大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建设,加强气象工作社会管理职能,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气象部门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决策、面向生产”的服务方向,全面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兴隆气象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综合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全要素自动站1个,六要素自动站3个,两要素自动气象站22个。
2.人工影响天气效益进一步提高。完成《开发承德空中水资源服务首都可持续供水工程》项目建设任务。项目总投资535万元,建成了人影指挥系统。中央及项目资金累计配备人工增雨火箭架3部、高炮2门、碘化银烟炉1个、作业车辆1辆,布设作业点4个,作业46点次,发射火箭弹158枚,防雹炮弹959发,保护面积225万亩,累计增雨约0.75亿立方米,圆满完成北京奥运、国庆60周年消减雨作业任务。
3.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稳步推进。为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及时提供雨情、旱情、土壤墒情等决策服务材料,为领导科学指挥防灾减灾提供第一手资料。开展了森林草原防火等级预报,和国土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建立了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加强了全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4.气象依法行政进一步强化。依据市政府下发的承德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防御联动协作机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等规范性文件8个,我局已进入县规划委员会,查处两起违反氢气球施放一次、非法传播天气预报一次,组织防雷安全专项、联合执法检查上百人次。实施防雷设计图纸审核、竣工验收、施放气球资质、施放气球活动的行政许可审批100多项。
5.基层台站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共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万元,进行整体搬迁和原址综合改造。
6.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随着气象事业的迅速发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我县气象部门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我县已获市级文明单位。
7.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局聘任工程师 7人,助工1人;本科学历7人。
(二)面临需求
“十二五”是兴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旅游城市的关键时期,强化防灾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加快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高气象整体实力,是气象事业面临的紧迫而艰巨任务。
1.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需求。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建设特色高效的时差蔬菜、优质林果产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产量预报等服务需求迫切。
2. 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我县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山高坡陡,源短流急。旱、水、风、雹、冻、雷电等气象灾害俱全,局地强降水极易出现山洪暴发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森林草原防火的需求。我县毗邻京津,做好京津绿色屏障保护,加强防火气象服务尤为重要。
4.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兴隆春季十年九旱,夏季“卡脖旱”、冬春连旱时有发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开展地面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十分必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和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气象技术保障系统亟待完善。
2.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不完善,针对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不强;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3.社会管理职能和气象行政执法能力不强。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配套法规亟需健全;气象行政执法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优化。
4.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现有气象人才队伍不能满足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及转型发展的需要,气象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引领,科学发展。坚持气象事业公益属性,牢牢把握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科学发展气象事业。
2、提升效益,持续发展。坚持气象事业持续发展宗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紧密衔接,统筹发展。坚持与上级主管部门总体规划相衔接,争取中央投入,夯实现代气象业务基础,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技术装备保障系统,统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
4、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加大气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投入,构建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积极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气象事业创新发展。
5、履行职能,依法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标准体系建设,增强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能力,推动气象事业依法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1.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目标。 综合观测站网布局更加合理,气象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自动雨量观测站的平均间距达到5公里,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90%以上。
2.气象为农服务目标。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目标。提高我县动态监测大气运动、云降水变化和空中水资源的能力,提高我县人影作业的总体技术水平,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每年多增加降水约0.1亿立方米;减少雹灾损失约20万元。
4.“一流台站”建设目标。继续提高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条件,台站基础设施达到“一流台站”标准。
5.人才及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三、重点任务
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建设先进的气象现代业务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为保持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十二五”期间,着力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任务。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在“十一五”项目建设基础上,完善城镇和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1)扩大自动雨量站覆盖面积,建成布局更加合理、基本满足灾害防御需要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特别在重点河流、水库的上游和尾矿库增建自动站,提升预警能力。(2)为提高雷电、冰雹、酸雨等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需建设闪电定位系统、车载天气雷达和酸雨观测设备。近些年以来,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出现频次增加,为进一步提升应急气象服务能力,现场采集适时气象资料和调阅便捷直观的气象服务产品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很有必要建设车载应急服务系统。(3)进一步畅通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依托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完成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进村、社区、学校工程建设。
(二)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
筹建农村气象服务站,建成以乡镇、农村气象服务站为中心的气象防灾减灾立体网络。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将充分利用气象科技优势,完善服务内容、规范动作流程,将气象信息服务延伸到乡、到村,准确掌握并及时传播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类预警信息,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更有效及时地运用各种气象信息,指导和安排农业生产,切实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兴隆县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所限,旱、涝、渍、风、雹等灾害频繁。尤其是近年来,干旱和缺水问题愈来愈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农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有必要建设覆盖全县、业务功能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人影业务系统作业基地,有效提升人影防灾减灾与应急保障服务能力。主要建设县级人影业务中心、业务指挥平台、外场作业系统和装备,弹药规范安全存放,按照我县行政区域布设乡村人工增雨防雹标准化作业点,增强火箭、高炮、碘化银烟炉联合作业能力。
(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开展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强区域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高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
(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气象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切实提高气象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横向联合,优化人才布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
加强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完善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为传播气象基础知识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弘扬气象文化,我局准备建立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众开展气象科普教育活动,但由于没有场馆和缺乏必要的设施,宣传教育和服务能力有限。要想“基地”起到科普教育作用需配备室内外教育设施。
(七)民生改善项目
为改善气象业务人员生活条件,切实提升气象一线职工实际生活质量,需着力解决职工住房、交通和津补贴等问题。
四、重点项目
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建设先进的气象现代业务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为保持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十二五”期间,着力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任务。
(一)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
征地10亩,建成包括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雷电灾害防御中心等在内的兴隆气象防灾减灾中心1200平方米,投资800万元。
(二)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建成布局更加合理、基本满足灾害防御需要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特别在重点河流、水库的上游和尾矿库增建自动站,提升预警能力。加强与安监、国土、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投资建设自动气象站,以两要素和六要素自动站为主,投资60万元。
(三)移动气象站建设。
建设移动气象站,服务于森林防火、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等领域,投资20万元。
(四)标准化增雨作业点建设。
围绕农业抗旱、防雹减灾、水库蓄水、森林灭火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建立人工增雨防雹业务技术和服务保障系统,加强标准化增雨作业点建设,增强飞机、火箭、高炮、碘化银烟炉联合作业能力。建设兴隆镇水库蓄水、北水泉乡雾灵山森林防火、半壁山镇万亩板栗园防雹等三个标准化作业点,投资180万元。
(五)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农业气象灾害技术保障系统建设。投资100万元。
(六)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旅游景区气象服务,建设多语种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在旅游重点风景区建立旅游气象服务电子显示屏5个,保障游客安全。按每块5万元标准建立,累计投资需25万元。
以上几个方面总投资1185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贯彻落实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将气象事业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细化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和机制
进一步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进一步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强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法规体系建设。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加大气象标准实施力度。
(四)加大对地方气象事业的投入
继续实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多渠道落实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加大向艰苦气象台站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五)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
深化气象与农业、交通、电力、林业、水利、旅游等部门的合作。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业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参加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活动,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六)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继续发展先进的气象文化,弘扬气象人精神,为气象事业发展凝心聚力。